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上古史
History of Ancient China 
開課學期
111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歷史學系  
授課教師
閻鴻中 
課號
Hist2221 
課程識別碼
103 1041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綜501 
備註
A(中國史)群組。
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7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中國上古史是中國史的開端,始於由體質人類學和考古學所發現的遠古史,終於長久被視為中國古典文明黃金時代的商周。精彩的傳世文獻,日新月異的考古資料和出土文獻,源源不絕的提供養分;各種學科、理論和研究技術的創新也在此交會激盪,使得此一領域議題極其豐富,知識上也又不斷的創造更新。它的歷程、內涵與遺產,不僅是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基礎,也是世界史中不可忽略的獨特篇章。

這門課包含兩種設計:「導論」共九講,以結合課前閱讀的講授,介紹不同階段歷史的基礎觀念和新知;「專題」共五週,由師生共同進行研究探索。
 

課程目標
1.認識史前史及中國文明早期發展歷程。
2.認識古代史重要議題,以及研究法和研究史。
3.接觸多類型資料,嘗試進行解讀和研究;提供閱讀古文獻的基礎訓練。
4.觀察、反思跨學科對話與合作的成果。
5.發展學術寫作和表達能力。 
課程要求
1.課前完成指定閱讀。
2.在五項「專題」中,參與一次「專題」研讀,參加課堂發表及相關討論。
3.按時完成作業。作業包括讀物分析,史料解讀,問題思考。
4.參加期末考(或繳交學期報告)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約6-8小時。 
Office Hours
每週四 12:30~17:50
每週一 09:30~17:50 備註: 除週四課後,其他時間請先來信約定。 
指定閱讀
見各講次講義。 
參考書目
【上古史通論】
1 劉莉、陳星燦:《中國考古學: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》,北京: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,2017
2 李峰著,劉曉霞譯,《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(Early China :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)》,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20
3 黃銘崇,《中國史新論 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》,臺北:中研院、聯經,2016
4 Gideon Shelach-Lavi, The Archaeology of Early China: From Prehistory to the Han Dynasty,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2015
5 宮本一夫著,吳菲譯,《從神話到歷史:神話時代.夏王朝》(講談社中國的歷史1),桂林:廣西師範大學,2014張光直、徐蘋芳主編,《中國文明的形成》,北京:新世界,2004
6 張光直著,印群譯,《古代中國考古學》,遼寧教育,2002
7 杜正勝編,《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》,臺北:華世,1979
8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編,《中國上古史:待定稿》,臺 北:編者自印,1985 論文集,1.史前;2.殷商;3、4.兩周。
9 中國上古史硏究專刊編輯部編輯,《中國上古史硏究專刊》,臺北:蘭臺,2001- 論文集,已出十集。
10 杜正勝,《新史學之路》,臺北:三民,2004
11 陳星燦,《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硏究:1895-1949》,北京: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,1997
12 陳星燦,《20世紀中國考古學史硏究論叢》,北京:文物,2009
13 陳洪波,《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:1928-1949年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史》,桂林:廣西師範大學,2011.
14 李光謨,《從清華園到史語所──李濟治學生涯瑣記》,北京:商務,2016 李濟(1896-1979)被稱為「中國考古學之父」,臺是台大人類學系創辦人。作者為李濟之子,以雜記形式書寫其生平、學術及交遊
15 岱峻,《李濟傳》,南京:江蘇文藝,2009
16 朱乃誠,《考古學史話》,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,2011 以下兩書為中國考古學史的通俗介紹
17 岳南,《考古中國-《史記》遺落的1200年歷史》,臺北:商周出版,2007
18 岳南,《陳寅恪與傅斯年》,西安:陜西師範大學,2008
19 岳南,《那時的先生:1940-1946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》,長沙:湖南文藝,2016

【史前史】(石器時代及早期青銅時代)
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编,《中國考古學——新石器時代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,2015
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编,《中國考古學——夏商卷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,2003
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编,《中國考古學——兩周卷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,2019
4 蘇秉琦,《中國文明起源新探》,瀋陽:遼寧人民,2009
5 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編:《聚落演變與早期文明》,北京:文物,2015
6 許宏,《最早的中國》,北京:科學,2009
7 許宏,《何以中國:西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》,北京: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,2016
8 許宏,《大都無城: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》,北京: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,2016
9 許宏,《東亞青銅潮:前甲骨文時代的千年變局》,北京: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,2021
10 許宏,《溯源中國》,河南文藝,2022
11 許宏,《三星堆之惑》,鄭州大學出版社,2022
12 韓建業,《早期中國: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》,上海古籍,2015
13 韓建業、楊新改,《五帝時代:以華夏為核心的古史體系的考古學觀察》,北京:學苑,2006
14 韓建業,《走近五帝時代》,北京:文物,2019
15 李學勤,《中國古代文明十講》,上海:復旦大學版社,2003
16 Brian M. Fagan著,方輝等譯,《地球人:世界史前史導論》(第13版),濟南:山東畫報出版社,2014。另一譯本:Brian M. Fagan著,楊寧等譯,《世界史前史》,北京:世界圖書,2011
17 Colin Renfrew倫弗瑞著,張明玲譯,《史前:文明記憶拼圖(Prehistory: Making of the Human Mind)》,臺北:貓頭鷹,2010 此書以考古學為基礎,探索人類智力的歷 程,是「認知考古學」通識讀物中的優異作品。
18 Marshall Sahllins著,張經緯、鄭少雄、張帆譯,《石器時代經濟學(Stone Age Economics)》,北京:三聯,2009
19 郭靜云、郭立新、范梓浩主編,《考古偵探:解讀歷史就像閱讀推理小說,帶你踏查文明起源,思辨炎黃子孫、大禹治水是否神話傳說?》(分兩冊:上幕 校園遇見「席明納」先生;下幕 田野考察日記),新竹市:國立交通大學,2018 由國立中正大學和廣州中山大學師生合作,以討論課及田野考察紀錄為基礎編寫而成的考古普及讀物。

【商周史】
1 唐際根,《殷墟:一個王朝的背影》,北京:科學,2009.
2 林澐,《商史三題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,2018
3 胡厚宣、胡振宇,《殷商史》,上海人民,2003
4 宋鎮豪主編,《商代史》(十一卷)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,2010-11 各卷名:商代史論綱、《殷本紀》訂補與商史人物徵、商族起源與先商社會變遷、商代社會與國家、商代都邑、商代經濟與科技、商代社會生活與禮俗、商代宗教祭祀、商代戰爭與軍制、商代地理與方國、殷遺與殷鑒
5 李峰著,吴敏娜等譯,《西周的政體》,北京: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,2010
6 李峰著,徐峰譯,《西周的滅亡──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》(增訂版),上海古籍,2017
7 [美]羅泰( Lothar von Falkenhausen)著,吳長青等譯:《宗子維城:從考古材料的角度看西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國社會》,上海古籍,2017
8 野蠻小邦周,《爆料商周:上古史超譯筆記》,新北市:遠足文化,2020
9 李學勤,《青銅器與古代史》,臺北:聯經,2005
10 杜正勝,《古代社會與國家》,臺北:允晨文化,1992
11 許宏:《大都無城——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》,北京: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,2016
12 John Lagerwey,Marc Kalinowski, Early Chinese Religion: Part One: Shang Through Han (1250 BC-220 AD), Brill(Leyden.Boston), 2009
13 Bruce G. Trigger布魯斯·G. 崔格爾著,徐堅譯,《理解早期文明:比較研究》,北京:北京大學,2014
14 Gideon Shelach-Lavi吉迪著,余靜譯,《中國北方邊疆地區的史前社會:西元前一千年間身分標識的形成與經濟轉變的考古學觀察(Prehistoric societies on the northern frontiers of China :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identity formation and economic change during the first millennium BCE)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,2012
15 陳家寧,《《史記》商周史事新證圖補(壹):殷、周、秦《本紀》新證圖補》,天津人民,2011

【春秋戰國史】
1 童書業,《春秋史》(上海:開明,1947/臺灣開明,1969/上海:上海古籍,2003校訂本)
2 顧德融、朱順龍,《春秋史》,上海人民,2003
3 李學勤:《東周與秦代文明》,北京:文物,1984
4 楊寬,《戰國史》,臺北:臺灣商務,1997增訂版
5 沈長雲、楊善群,《戰國史與戰國文明》,上海:上海科學技術文獻,2007
6 方勤、吳宏堂主編,長江文明館[等]編,《穆穆曾侯: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》,北京:文物,2015
7 湖北省博物館編,《曾侯乙墓》,北京:文物,1989
8 祝中熹,《早期秦史》,蘭州:敦煌文藝,2004
9 滕銘予,《秦文化:從封國到帝國的考古學觀察》,北京:學苑,2003
10 楊建華,《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北方文化帶的形成》,北京:文物,2004
11 梁雲,《戰國時代的東西差別:考古學的視野》,北京:文物,2008
12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,《西戎遺珍:馬家塬戰國墓地出土文物》,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,2014
13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編,《河北出土文物 戰國時期中山國靑銅器》,河北人民,1979
14 夏含夷(Edward L. Shaughnessy)著,張淑一、蔣文、莫福權譯,《海外夷堅志:古史異觀二集(Firm-and-Even's records form beyond the seas)》,上海:上海古籍,2016
15梁雲,《西垂有聲:《史記·秦本紀》的考古學闡釋》,,北京: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,2020

【文獻史料】
1 楊伯峻注,《春秋左傳注(修訂本)》,北京:中華,2009 適宜歷史研究使用的春秋、左傳註解。
2 郁賢皓、周福昌、姚曼波注譯,傅武光校閱,《新譯左傳讀本》(二版),臺北:三民書局,2009.翻譯審慎,註釋、說明則力求淺白而不甚精確。
3 〔清〕高士奇,《左傳紀事本末》,北京:中華/臺北:里仁/四庫全書本。凡五十三卷,以國別為次,各條多通貫前後,近於國別史。補入《春秋》經文、《國語》及三傳記事,兼存異同。有「辨誤」、「發明」,末附評說,涉及考證較多。
4 韓席籌,《左傳分國集注》,江蘇人民,1963/香港:龍門書店,1966/臺中:文听閣,2009.分國、分目俱細。有夾注,多集清人及吳闓生之說,疏通文義,解說地名,分析文理 事情,便於參考,兼具啟發性。
5 童書業,《春秋左傳研究(校訂本)》,北京:中華,2006
6 徐元誥撰,王樹民、沈長雲點校,《國語集解》,北京:中華,2002
7 來可泓,《國語直解》,上海:復旦大學:2000 
8 方詩銘、王修齡輯證,《古本竹書紀年輯證(修訂本)》,上海古籍,2005
9 范祥雍編,《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》,上海人民,1957/上海古籍,2011
10 范祥雍箋證,《戰國策箋證》,上海古籍,2006
11 湯孝純注譯,《新譯管子讀本》,臺北:三民,1995
12 貝遠辰注譯,《新譯商君書》,臺北:三民,1996
13 蔣禮鴻注,《商君書錐指》,北京:中華,1986.
14 王貴民、楊志清,《春秋會要》,北京:中華,2009 初由〔清〕姚彥渠所編,以禮制為主。此本重編,大幅擴充條目,增補內容。
15 童書業,《春秋史料集》,北京:中華,2008
16 童書業,《春秋左傳研究(校訂本)》,北京:中華,2006
17 顧棟高,《春秋大事表》,四庫全書/北京:中華書局點校本
18 〔清〕陳厚耀,《春秋戰國異辭》,四庫全書本 春秋戰國史史料彙編
19 〔清〕黃式三,《周季編略》,南京:鳳凰,2008 春秋戰國史史料彙編
20 楊寬、吳浩坤,《戰國會要》,上海:上海古籍,2005 豐富的史料分類彙編
21 楊寬,《戰國史料編年輯證》,臺北:臺灣商務,2002 詳盡的史料編年
22 (清)孫楷著,楊善群校補,《秦會要》,上海:上海古籍,2004 孫楷編成於光緒三十年,徐復曾為之訂補,施之勉又有補充(臺北:中華叢書委員會,1956)。此本以徐復訂補本為基礎做補充和校對,吸納新出土文獻和文物史料。
23 司馬遷著,(南北朝)裴駰集解、(唐)司馬貞索隱、(唐)張守節正義,《史記(三家注)》,北京:中華,1959第一版/2014修訂本
24 瀧川資言考證,《史記會注考證》,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,1933初版/翻印本/上海古籍標點本(楊海崢整理),2015
25 韓兆琦編著,《史記箋證》,南昌:江西人民,2004
26 施之勉,《史記會注考證訂補》,臺北:華岡(中國文化大學),1976。匯集歷代名家見解,考證、校勘、訓詁、詞章、義理兼具,以補充瀧川《考證》,頗有參考價值。
27 吳樹平等,《全注全譯史記》,天津古籍,1995 譯註精審
28 韓兆琦編著,《新譯史記》,臺北:三民,2008
29 梁玉繩,《史記志疑》,北京:中華書局等 清代考據學者治《史記》的名著,詳細探討史料來歷和彼此牴啎處
30 陳年福,《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》(十卷),北京:綫裝書局,2010
31 曹錦炎、沈建華編著,《甲骨文校釋總集》(二十冊),上海:上海辭書,2006 在以下兩書基礎上充實改進
32 姚孝遂主編,《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》,北京:中華,1988
33 胡厚宣主编,《甲骨文合集釋文》,北京:中國社会科學,1999
34 姚孝遂主編,《殷墟甲骨刻辭類纂》,北京:中華,1989 甲骨文資料分類彙編
3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,《殷周金文集成:修訂增補本》(八冊),北京:中華,2007
3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,《殷周金文集成釋文》,香港: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硏究所,2001
37 張亞初編著,《殷周金文集成引得》,北京:中華,2001
38 馬承源主編,《商周青銅器銘文選(二 西周、三 東周)》,北京:文物,1986-1990
39 荊門市博物館編,《郭店楚墓竹簡》,北京:文物,1998
40 馬承源主編,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》(一至九冊),上海古籍,2001-
41 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》讀本(一至九冊),臺北:萬卷樓/北京:北京大學,2009-2017
42 陳偉等著,《楚地出土戰國簡册十四種》,北京:經濟科學,2009
43 甘肅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編,《天水放馬灘秦簡》,北京:中華,2009
44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,《睡虎地秦墓竹簡》,北京:文物,1990
45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,《里耶秦簡》,北京:文物,2012
46 朱漢民、陳松長主編,《嶽麓書院藏秦簡》(壹至伍),上海辭書,2010
47 陳偉主编,《秦簡牘合集》,武漢:武漢大學,2014
48 蕭燦,《簡牘數學史論稿》,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18
49 裘錫圭主編,湖南省博物館、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,《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(一至五冊)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14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獻既多且精,其中《春秋事語》和《戰國縱橫家書》對《左傳》、《戰國策》等歷史文獻有重要的參照意義。
50 夏含夷(Edward L. Shaughnessy ),《西觀漢記:西方漢學出土文獻研究概要( Chinese annals in the western observatory ) 》,上海古籍,2018


【古籍和研究文獻資料庫】(以在臺大方便使用者為主)
1 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(臺大總圖連結),可靠的傳統典籍電子資料庫。但十三經原文及十三經注疏缺少現代標點。
2 基本古籍資料庫(臺大總圖連結)。數量最豐富的傳統典籍資料庫,便於研究使用,無標點。
3 「四庫全書」電子資料庫(臺大總圖連結)
4 「四部叢刊」電子資料庫(臺大總圖連結)
5 「漢川草盧」,四部要籍電子文獻,校對精審,標點齊備,方便閱讀,無檢索功能。開放。
6 「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」。經學、子學典籍數量豐富,方便搜尋,但校對粗略,閱讀、徵引不宜直接使用。開放。
7 「國學大師」,有多種版本的古籍文獻電子書,善本書的圖書館收藏資訊,及字辭典工具書線上版。

8 中研院「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」https://www.ihp.sinica.edu.tw/~bronze/index.php。可檢索器名、器型、銘文及觀看器型圖和拓本。並可連結下列相關資料庫:
「青銅器愛玩網」,以器物圖像為基礎的普及知識網站
「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詞彙庫」,包含詞彙檢索與全文檢索
「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」,包含全部金文檢索,及器物、拓本圖片和收藏、書目資訊
「金文關係文獻資料庫」,前二種輔助索引,使用者可以藉由器物、文字、詞彙等關鍵字進行檢索
「先秦銅器紋飾資料庫」
9 漢珍資訊「甲骨文全文影像資料庫」 http://ttssearch.lib.ncku.edu.tw/ttscgi/ttsweb1.exe?@@453434
10 武漢大學「簡帛網」http://www.bsm.org.cn/
11 香港中文大學「郭店楚簡資料庫」http://bamboo.lib.cuhk.edu.hk/

12 國家圖書館「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」https://rbook.ncl.edu.tw/NCLSearch,提供大量古籍版本,重要版本並提供線上影像閱讀
13 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https://tpl.ncl.edu.tw/NclService/
14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
15 中國知網(臺大總圖連結) (含中國大陸期刊論文、優秀碩士論文、博士論文等資料庫)
16 (漢學研究中心)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資料庫1912-2009(含臺灣、大陸。涵蓋兩漢子、史研究論著。)
17 (漢學研究中心)經學研究論著目錄資料庫1912~2002(含臺灣、大陸。經學之外,涵蓋部分漢代史學研究。)
18 (漢學研究中心)外文期刊漢學論著目次資料庫
19 「故事」網https://storystudio.tw/
20 「中國文物報」http://www.wenbozaixian.com/
21 臺大歷史學報https://homepage.ntu.edu.tw/~history/c_pub_journal.htm,提供全文下載

【地圖】
1 中研院「殷周青銅器地理資訊系統」http://www.ihp.sinica.edu.tw/~bronze/,含商代至戰國歷史地圖,據譚其驤《中國歷史地圖集》,底圖為衛星地圖,特別精審,便於研究和繪圖使用,並可檢索出土青銅器時空關係。
2 譚其驤主編,《中國歷史地圖集》,北京:中國地圖/臺北:曉園,第1册:原始社會.夏.商.西周.春秋.戰國時期;第2册:秦.西漢.東漢時期
3 中央研究院「中國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」網站https://www.osgeo.cn/map/m0334,將譚其驤主編《中國歷史地圖集》的資料結合GIS,除了便於精確的核對地點外,更便利繪製GIS歷史地圖

4 黃鳴,《春秋列國地理圖志》,北京:文物,2017
5 許盤清,《史記地圖集》(第二版),北京:地震,2017
6 許盤清,《漢書地圖集》(第二版),北京:地震,2016
7 錢穆,《史記地名考》,香港:龍門,1968
8 王恢,《史記本紀地理圖考》,臺北:國立編譯館「中華叢書」,1990
9 王恢,《漢書地理志圖考通檢》,臺北:文海,1975
10 后曉榮,《戰國政區地理》,北京:文物,2013
11. 后曉榮,《秦代政區地理》,北京:文物,2009

【一般工具書】
1 錢穆,《先秦諸子繫年》,臺北:聯經,1995/東大,2008 對先秦諸子時代、事蹟的考訂,有無可取代的價值。
楊寬《戰國史》後附錄戰國大事年表,楊寬《戰國史料編年輯證》提供較新的政治史編年。
2 陳夢家,《西周年代考‧六國紀年》,北京:中華,2007 錢、楊之外重要的先秦史事編年著作。
平勢隆郎,《中國古代紀年の研究 : 天文と曆の檢討から》(東京:汲古書院,1996),提出自己的曆法紀年理論另做整理。
3 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,《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-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(簡本)》,北京:世界圖書,2000
4 張培瑜,《中國先秦史曆表》,濟南:齊魯書社,1987
5 張培瑜,《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》,鄭州:大象,1997
6 張培瑜,《中國古代曆法》,北京:中國科學技術,2007

7 孫機,《中國古代物質文化》,北京:中華,2014
8 朱鳳瀚,《中國青銅器綜論》,上海:古籍,2009
9 陳佩芬等,《中國青銅器》,臺北:南天/上海:古籍

10 宗福邦、陳世鐃、蕭海波主編,《故訓匯纂》,北京:商務,2003 歷代訓詁資料彙編
11 《漢語大辭典》,有紙本及網路版
12 于省吾主編,姚孝遂按語編撰,《甲骨文字詁林》,北京:中華,1996
13 周法高主編,《金文詁林補》,臺北: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,1982
14 容庚編著,張振林、馬國權摩補,《金文編》,北京:中華,1985 以下兩書為金文字形彙編
15 董蓮池編著,《新金文編》,北京:作家,2011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作業 
50% 
作業五篇。 
2. 
期末考 
20% 
開書考。經教師許可,可以學期報告取代。 
3. 
專題研討 
30% 
參與一次專題的研讀、發表和討論、回饋。含一次發表(個人或合作),以及參與共讀、討論。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以錄影輔助,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
作業繳交方式
延長作業繳交期限,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
考試形式
延後期末考試日期(時間), 書面(口頭)報告取代考試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02/23  課程介紹 
第2週
03/02  1.人與歷史:從何開始? 2.關於「石器時代」 
第3週
03/09  經濟、生態與早期國家演化論 
第4週
03/16  二里頭、晚商和三星堆文化 
第5週
03/23  先周與西周 
第6週
03/30  【專題】甲骨文與金文的世界 
第7週
04/06  封建時代:形成、發展與遺緒 
第8週
04/13  春秋霸業:多元性的考察 
第9週
04/20  【專題】詩與禮的世界:古典文明的成因、內涵與詮釋 
第10週
04/27  【專題】中國古代的神話與傳說 
第11週
05/04  戰國:社會變遷與制度變革 
第12週
05/11  走向統一的歷程 
第13週
05/18  【專題】封建時代之謎:古代歷史文化的共時性及歷史建構 
第14週
05/25  先秦思想與經典 
第15週
06/01  【專題】先秦文明的遺產 
第16週
06/08  期末討論+考試